鋼骨結構壓力承載力遠低於張力承載力,主要原因是先天受挫於鋼骨細長比(aspect
ratio)效應下的局部撓屈(local
buckling)強度薄弱的緣故。同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最大的課題是如何避免龜裂(cracking)的產生。不過,混凝土本身的乾縮(shrinkage)和潛變(creep),也是設計及施工中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鋼筋混凝土結構壓力承載力遠超過張力承載力,應用於承受垂直方向的自重力(gravity
load, self
weight),鋼筋混凝土結構是非常恰當的。當然,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非結構性的龜裂現象,譬如溫度鋼筋量不夠、保護層混凝土過厚或過薄,僅侷限於結構外觀上的不良狀況而已,並沒有影響到結構本身的強度及安全。
薄膜建築(membrane
structure)是綜合鋼骨結構、鋼索及鋼纜、薄膜、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結構體,將張力的作用發揮到極點。薄膜結構性佳,除了比傳統的鋼骨、鋼筋混凝土屋頂輕巧之外,挑空範圍的跨距加大,以及百分之十至十五的透光率,突顯出薄膜建築的力與美。大型建築諸如巨蛋(dome,
stadium),採用薄膜建築,結構行為以鋼索及鋼纜懸吊為主。中小型建築諸如活動中心(gymnasium),採用薄膜建築,結構行為以鋼骨為主,配合鋼索及鋼纜為輔,薄膜建築的受力傳達至鋼筋混凝土的樑、柱。
薄膜建築在台灣發展多年,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致命傷,是颱風與空氣污染兩項。颱風在台灣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力,薄膜建築的結構設計必須在細部接合上仔細考慮,薄膜與薄膜間的接合,薄膜與鋼骨的接合,薄膜與鋼索及鋼纜的接合,薄膜與鋼筋混凝土的接合,不同於傳統建築的結構設計。至於空氣污染,除了薄膜造型上排洩雨水坡度不宜遲緩、平坦之外,薄膜的品質尤其重要。薄膜的表面塗層,是抵抗空氣污染、膜材老化、霉斑的唯一因素,因此在選用薄膜材質時不可不慎。薄膜的品質發展至今,以聚四氟乙烯表層之玻璃纖維布與聚氯乙烯表層之聚脂布最受歡迎,抵抗空氣污染的效果也最好。
最近幾年薄膜建築在台灣形成了兩種主流,一種是延續國際的曲調-運動建築物的頂棚,另一種是順應台灣本土化的趨勢-戶外景觀建築的遮陽/雨棚。台灣運動建築物的頂棚,譬如桃園巨蛋的鋼索懸吊型,譬如高雄縣立棒球場的鋼骨支撐型,都是大跨距、聚四氟乙烯表層之玻璃纖維布的薄膜建築。台灣戶外景觀建築的遮陽/雨棚,譬如台北縣大崁國小風雨教室的鋼骨支撐型,譬如國立嘉義大學舞台的鋼索斜拉型譬如金門國家公園舞台的空間桁架型,都是開放空間、聚氯乙烯表層之聚脂布的薄膜建築。